Tuesday, September 20, 2005

耆英齊聚派米會



在我這個台灣人的眼裡,香港是個很奇特的社會,有數碼港這種高科技(但是沒人用)的建築物,路上男女老少都拿著最新款的手機走來走去旁若無人的大聲說話,也有古老如盂蘭節派平安米這種"盛會".

台灣在中元節時,一些宗教團體會舉辦水陸法會普渡孤魂野鬼.但是香港人在中元節重視的,是活著的人.一些慈善機構會在中元節時「派米」.每年頂著秋老虎的威力排隊等拿一包不到兩公斤的白米(平安米)的人也越來越多.除了白米外,每個人還可以拿到一封利是,人龍是一年比一年長.從電視新聞裡面看到,排隊「輪米」(廣東話,排隊等候派米)都是一些白髮蒼蒼的老先生老太太,毅力十足的在太陽下等待.

派米的習俗出自佛教裡的「目連救母」.目連以血肉之軀入地獄想解救母親,奈何母親已經成為餓鬼,食物未入口就化為炭火,佛祖指點目連在每年的七月十五以食物供養四方,才能做功德給母親.這故事演變下來,就變成現在中元節的普渡和「派米」了.

今年香港派米的機構就超過60個,幾乎每一年都有人受傷.老人家為了一包米,前仆後繼,你推我擠,有人中暑,有人昏倒,有人跌傷.今年更有一個老婆婆不幸喪生.難怪輿論年年都有「平安米,不平安」這種譏諷,每一年都有改革派米習俗的呼聲.譬如說,大家都不明白,為什麼這些慈善團體要讓一群高危險群的老人家們在街上排隊「輪米」?難道不能把平安米送到老人家府上,或是發放平安米兌換卷?今年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強調,派平安米是傳統的民間習俗,有悠久的宗教歷史及文化意義,在舉辦的形式上有特別的要求;但在維持傳統派米方式的同時,必須保障市民的安全。但是民政事務局發言人又說,由於派米屬於宗教及慈善活動,故不受任何法例規管,毋須根據《公安條例》向警方作集會遊行申請,故有賴主辦團體預早聯民政處,以提供適當協助。(香港明報2005.09.03)

在隊伍裡面的,除了老公公老婆婆以外,最近這幾年也多了拿綜援的失業人士和清貧家庭.這些「年輕」人跟著一群老人排隊,很多人都覺得很尷尬,碰到傳媒也要閃閃躲躲.聽說因為經濟好轉,今年很多派米的潮州團體除了平安米和利是外,還加送了臘腸,更加吸引了輪米的熱潮.

每次看到輪米的人龍,我都不禁迷惑起來.如果真的有愛心,不會希望自己的愛心讓老人家賠上性命吧!還是這些派米的慈善團體樂於見到一條沒有盡頭的輪米人龍,越長表示做的功德越多?這似乎完全失去了派米的好意了!

香港人把老人家叫成「耆英」,意思是德高望重超過六十歲的老人家.在艷陽下披頭散髮飢渴難當的等一包米,所有耆英都會被打回原形,完全失去長者的風範.但香港社會裡,真有這麼多要排隊等一包不到兩公斤白米的窮苦耆英嗎?還是這些拜過神的平安米,真能帶來一整年的家宅平安?我想,這些都是我這個台灣人無法知道的答案吧!

(圖片來自明報)

2 comments:

Anonymous said...

從來不認同派米活動,有樣o野叫「好心做壞事」。發生意外後那個慈善團體的發言出來「卸責」,我就不覺得他的口吻有多慈善,講到好似「唔係我施捨你地都無米」的樣子。看到那些阿公阿婆千里迢迢去輪幾小時米,打日本仔就話要輪米唧……實在很心翳……

民政事務局基本上是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,醫唔好你又醫唔死你。何志平更是一個模稜兩可、但求討好所有人的平庸官員,由佢條「八公」走去車公廟求籤後我就想打佢兩巴了。

beeru said...

我同意你的說法, 因為何志平那個說詞等於廢話.為了一包米丟了一條命,實在太不值得了.想想,連長洲的太平清醮壓死人的包山架都可以改革了,派米為什麼不能?

回家的路上

上次參加葬禮是過年後。住在泰順街的四姑丈去世了。以前他們住在杭州南路公賣局的宿舍很久,我們都叫他「杭州南路的姑丈」。姑丈在我小時候很照顧我。還在加拿大時,妹妹打了通電話來說:「不好的消息。你知道嗎?新莊的三姑丈去世後,四姑丈也走了,中間只差兩個月。」回台灣後便收到給父親的訃聞。 ...